近日,胡先生在體檢時經碳14呼氣試驗檢查出幽門螺桿菌陽性。他知道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可能導致胃癌的細菌,便趕緊來門診看醫(yī)生。醫(yī)生詳細了解了胡先生的情況后認為,他目前可以選擇治療幽門螺桿菌,也可以選擇不治療。這是怎么回事呢?
僅1%-2%感染者發(fā)展為胃癌
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螺旋形、微需氧的微生物,是目前所知唯一一種能夠在胃中生存的革蘭陰性桿菌。我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大約為50%。感染幽門螺桿菌后,胃的上皮細胞表面pH值升高,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,引起黏膜損傷,導致胃炎、胃潰瘍,甚至黏膜上皮細胞的癌變。
雖然幽門螺桿菌感染被視為胃炎、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的病因之一,但僅有10%到20%的感染者發(fā)生消化性潰瘍,1%到2%的感染者發(fā)生胃癌,小于1%的感染者發(fā)生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。
由此可見,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的發(fā)生之間具有一定的聯(lián)系,但是我們不用過分在意這種微小的聯(lián)系,并不是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會發(fā)展成胃癌。胃癌的發(fā)生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,幽門螺桿菌不是唯一病因。
是否需要根除因人而異
醫(yī)學界對于幽門螺桿菌的認識在不斷更新。以前人們認為幽門螺桿菌是致病菌,但現在發(fā)現,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哮喘、炎癥性腸病、多發(fā)性硬化等疾病的發(fā)生呈負相關,即幽門螺桿菌感染對這些疾病具有保護作用。
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沒有特異性的臨床表現,部分患者表現為上腹疼痛、早飽、口臭、惡心、嘔吐、腹脹等癥狀,部分患者毫無癥狀。有一些人平時胃部沒有任何不適,卻在體檢的時候查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。對于已經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,如果無不適,且胃鏡檢查僅僅只是淺表性胃炎的時候,不需要根除的。
老年人和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應進行風險獲益評估和個體化處理。一般而言,70歲以上老人對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藥物依從性及耐受性較差,發(fā)生抗生素不良反應的風險增加,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預防胃癌的獲益下降。兒童不建議常規(guī)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及根除,除非合并消化性潰瘍、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、慢性胃炎、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等疾病,以及一級親屬患胃癌和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。兒童年齡較小,口服多種藥物副作用發(fā)生率較成人高。
什么情況下必須根除
患有以下疾病的人群需要檢測并根除幽門螺桿菌:消化性潰瘍(不論是否活動和有無并發(fā)癥)、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、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癥狀、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縮或糜爛、早期胃腫瘤已行內鏡下切除或胃次全手術切除、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、胃癌家族史、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、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、特發(fā)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、淋巴細胞性胃炎、增生性胃息肉等。
目前含鉍劑的四聯(lián)療法已成為根除幽門螺桿菌的一線治療方案?;颊哌B續(xù)服藥7日到14日,根除率達80%以上。但是不同地區(qū)的耐藥率存在差異,因此抗生素治療方案的選擇各不相同,聯(lián)合藥敏試驗結果實施個體化治療可以提高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。
根除幽門螺桿菌服藥需遵醫(yī)囑,如擅自少服、停藥,不但可能降低根除率,還容易誘導產生耐藥菌株。根除治療過程中,可能會出現口苦、大便發(fā)黑等表現。治療過程中應禁酒,因為酒精與抗生素可能出現交互作用。
如何避免被感染
幽門螺桿菌是通過口-口途徑和糞-口途徑傳播的???口途徑是指它通過胃食管反流進入口腔,通過唾液傳播,所以一起吃飯、接吻、使用不潔餐具等都有可能感染幽門螺桿菌。大人將食物嚼碎了喂小孩,容易將細菌傳染給小孩。糞-口途徑傳播是指幽門螺桿菌隨胃黏膜上皮細胞脫落從糞便排出,污染食物和水源,健康人食用后被感染。
幽門螺桿菌是一種感染性比較強的細菌,一般不能自行清除,所以我們在平時生活中要學會預防。要養(yǎng)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,因為大便時可能會排出幽門螺桿菌。如果細菌沾到手上,就可能傳染給別人甚至是對自己造成二次感染。無論家庭成員有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,建議采用專碗專筷,能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。在外聚餐時要使用公筷或者是進行分餐。對于碗筷要勤清洗并且進行高溫消毒。食物要清洗干凈,高溫烹飪。不喝生水,不吃生食。有研究發(fā)現,幽門螺桿菌在自來水中的存活時間為4到10天,所以預防這種細菌的一個要點就是避免生吃食物和飲生水。注意給小孩子的喂食方式,避免口對口的方式。
如果感染了幽門螺桿菌,也沒有必要過分恐懼,只需到醫(yī)院進行相關的檢查,明確是否有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指征后再處理即可。
(董寧寧 北京友誼醫(yī)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(yī)師)